商务合作定制紫陶入驻名人堂投稿

建水紫陶协会副秘书长李俊、谭知凡、建水紫陶商人谢照长谈建水紫陶

发布者:阁主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0-10-29 14:21

陶瓷与茶,皆是中国扬名海外,流传悠久的传统文化代表。中国陶瓷博大精深。笔者拜访了三位建水紫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不同角度了解建水紫陶。当然,相对于建水紫陶的博大精深,笔者只是窥其皮毛。

◇文/图 - 刘东广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苗等多民族聚集地。据《民国建水县志•工业》记载,“建水陶器始创于清光绪末”,一开始“先试做烟斗,继做花瓶茶壶笔筒汽锅及生活用具,体质坚实,形式古雅,书画生动,色泽光润。见者无不悦目赏心,累次寄往欧美赛会均膺上奖”。这里的建水陶器,就是指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

技艺与精神薪火相传

当岁月将那些记载建水紫陶的字墨风干,匠人们面前的窑火却从未熄灭。一代代紫陶大师通过不断钻研改进工艺,并将建水紫陶的技艺与精神薪火相传。

向逢春是目前公认的建水紫陶集大成者,他开创了“粗陶细做”,将建水紫陶从生活范畴提升到艺术范畴。可以说真正的建水紫陶是从他开始。其子向福功也是一代紫陶工艺大师。建水紫陶网(www.zitaoge.cn)。就连如今建水为数不多的陶艺老前辈,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谭知凡也是师从向福功。

谭知凡,因其制陶技艺精湛、资历深厚,行内人都尊称他为“谭老”。到谭老家中拜访是在一个上午,谭老的家同时也是紫陶作坊,这位神似达摩祖师的老人既热情又略带腼腆地带领我们参观他的作坊,此时谭老的后辈和学徒们正在制作一批紫陶茶壶,在谭老的介绍下,我们有幸目睹建水紫陶是如何出炉的。

传统陶艺大师谭知凡。

建水紫陶的制作流程大致分为六个步骤:一、镇浆制泥;二、手工拉坯;三、湿坯人工装饰,也就是在陶器上面作画写字;四、雕刻填泥,将陶器上装饰的部分雕刻成模,再填入各种颜色的陶泥,这是建水紫陶制作及其重要的步骤;五、高温烧制;六、手工磨光。

在进行完基本的介绍后,谭老引我们进入客厅煮水泡茶,开始讲诉他与建水紫陶的缘分。

谭知凡二十出头便投身于制陶事业,至今已与建水紫陶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

他一开始是在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当学徒,当时工资微薄,勉强能够养家糊口,许多同谭知凡一起进厂的人都在其后数年改行,而谭知凡一直在坚守,期间有多次外出高就的机会,也因为对家乡和建水紫陶的热爱而放弃。

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原名建水县陶器生产合作社,成立于1953年,是最早一批进行紫陶生产制造的企业之一。谭老刚进厂时,陶厂主要是生产汽锅、花瓶、花盆等一些大型陶器。

说到建水紫陶,不得不提汽锅,这是建水人生活技艺与艺术创造的结晶。汽锅多呈扁圆型,底部有喇叭状蒸汽出口,进口上连着一根圆锥管状喷嘴,以便蒸汽进入,直通汽锅顶部中央,烹熟食物,最上面加盖严实的严实的盖子以保持温度。建水当地出名的美食“汽锅鸡”便是以此器具烹饪,也因此得名。

谭老说,汽锅应该是建水紫陶的一个典型,因为它具有实用和艺术鉴赏的双层意义。近几年兴起制作紫陶茶壶茶具,更多是用于艺术上的收藏和把玩。而之前的建水陶业主要是做一些“粗陶”,也就是生活用陶,例如碗盘水缸腌菜罐之类的,用的泥也是比较粗糙,原料也是只经过粗加工。在工业不发达的时候,没有搅拌器,就靠用脚踩用手搓制作陶泥。

谭老建议我们,如果想了解建水陶更早的历史,应该去碗窑村看看。

碗窑村的温州商人

清康熙庚寅年间《重修五显庙碑记》云:“临安一郡山水甲于滇南,城北三里有五显神庙,肇建于皇明正统中年,其祠之下居人数百户,名曰碗窑。有明以来,英杰豪俊往往挺生其间。”碗窑村因其周围有着适合制作陶器的“五色陶土”,因此成为建水紫陶的发源地。碗窑村民世代制陶,它既是建水紫陶的开始,如今也依然见证着建水紫陶的繁华。我们驱车进入碗窑村时,道路两边全是陶器店,不时会有满载陶器的货车迎面经过,在扬起的尘埃中去向未知的远方。

谢照长,温州商人,紫陶爱好者。他位于碗窑村的紫陶门店也停着辆小车正在忙着装货。即使在与我们的谈话间,也时不时要起身接个电话,或者跟进店的客户招呼几句。

“你看我现在这样,还不算最忙的时候,春节那会儿,我店门前这条路都被来碗窑村的车堵住了!”

建水紫陶商人谢照长。

谢老板1997年来到云南建水,一开始是做体育用品经销,直到2005年开始接触建水紫陶。一开始只是自己挺喜欢的,就买来自己把玩以及赠送朋友。商人特有的市场嗅觉让他发现建水紫陶的发展前景。于是2010年开始,谢照长正式从事紫陶生意,当时整个建水县经营紫陶的公司只有三家,而他是第四家。

公司成立之初,谢照长就从浙江、广东、江西召集一批专业的陶艺人才过来,结合建水紫陶特色,开发新工艺。现在公司已有很多新的产品,像双层镂空壶,双层汽锅,加湿器、烟斗等。今年2月份,他刚成立了建水第一家紫陶新产品研发中心。与谭知凡这样的传统陶艺大师相比,商人谢照长更倾向于工艺上的另辟蹊径。这也是建水紫陶近几年的其中一个变化趋势,随着工艺发展,制作技术也是呈现多元化,除了原始的建水紫陶填刻,开始有人尝试浮雕,镂空雕或者镶嵌一些其他金属等。

谢照长说,现在他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加起来有十五六家经销店,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上海、深圳都卖得挺好,东北也慢慢火了起来。其中卖得最多的产品还是茶壶茶具类。相比于其他地方出产的茶壶,建水茶壶具有古朴的特点。因建水陶泥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用紫陶茶壶泡茶会有“回甜”。

使用紫陶特有的断简残帖手法进行装饰。

建水陶与建水紫陶

告别了谢老板后,我们又来到碗窑村一幢僻静的楼房。建水县紫陶协会副秘书长李俊的工作室就位于楼房的最上层。与其说是工作室,不如说是一个小型的建水紫陶博物馆。这里展示着建水紫陶各个时期的代表产品以及近几年的一些紫陶名家的佳作。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谭知凡的作品,而谭老所说的建水紫陶更早的历史,我们最终确实从碗窑村李俊的工作室了解到大概。

“说起建水窑口的整个发展,根据以前就发掘过一些初期的陶器,比如说一些碟,还有装饰用的陶坠,这些陶器的制作时间就远在元代之前,这就是建水目前已知开始有陶器的证明,然后到宋代,建水制陶初具规模”,李俊介绍,“在发展过程中,宋末和元代初期形成了比较系统化的一系列欣赏器物,那时陶器的主要功能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另一种是随葬,也就是理论上说的冥器。宋代的时候已经有那种以刻花印花制作青瓷器的古陶瓷工艺,而元代才出现青花。现在我们去看史料记载的不是太多,但从挖掘出的实物和地层来判断时间。建水窑口形成系列化的,以实物和挖掘的地层判断就是在宋代。青花工艺一直持续到明代中期,转向一种纯粹的实用功能,这是宋元明的阶段。清代道光,出现了雕刻填泥、手工磨光的工艺。这种工艺成熟期是在宣统左右,直至民国,乃至现在。”

建水紫陶协会副秘书长李俊。

“紫陶的传统工艺在清代出现以后,大量制造是以烟斗为主,起初是作为实用器材出现,后面就有大量的文人画家对烟斗上面进行艺术性的创造装饰。使建水紫陶的文化程度得到了提升。所以在清代直至民国,属于建水紫陶制作工艺的巅峰。因为有了文化的注入。建国初期到1970年代的时候,这段时期属于建水紫陶转型期,转为陈设器和生活用具,花瓶汽锅文房用具。当时什么东西都是限量的。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末,由于陶艺厂方管理方式的落后,市场认知度不高,以及主体工艺的迟滞化造成一段低谷期。在那之后建水紫陶跟茶的关系开始变得亲密。2005年第一届普洱茶节,有一些人就带着一些紫陶产品参加展销,从此掀起建水紫陶的第一次春风,然后大量的人逐步开始涌进制陶这个行业。从此大量做成茶具。当时就有一部分人主动自费去宜兴考察,回来后就开始专门从事陶壶制作。自2005年起,建水紫陶蓬勃发展。有个数据可以表明,2005年的时候,两个厂加上三家私人作坊,总共才五家做陶的,到2015年初的统计数据,已经三百家左右的作坊。十年时间,翻了好几倍。”李俊说。

对于谭知凡等坚持的传统工艺和谢照长等人开发的新工艺孰优孰劣,近几年大家都在热议。在李俊看来,传统工艺是建水紫陶的根,创新的基础不是去摈弃传统的工艺。所谓开发新工艺,只是利用建水的陶泥做了另一种陶器而已。从广义来讲,可以称“建水陶”,但不算“建水紫陶”。紫陶最基本要具备两个因素,雕刻填泥和手工磨光。建水陶的范围就更广一些,比如说釉陶,还有以前的青花,再比如一些镂空雕,只要是在建水辖区制作出来的,都可以叫建水陶。当然,对于建水紫陶的发展,他希望更多的不同想法参与进来,毕竟人与人的思维不一样,可以做出不同形式的陶,不管是传统还是创新,只要能兼容在建水陶的概念中,这对于整个产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现代小型窑炉。

在茶壶壶嘴部位打孔。

建水紫陶已注册商标

建水紫陶的发展也得益于当地政府和工商局的积极推动。建水县紫陶协会便是由工商局发起成立的。建水县工商局商标科工作人员车全说:“由于近几年建水紫陶名气变大,也开始出现了有人使用其他地方的陶器来冒充建水紫陶。普通消费者从外观和形式上较难辨别。为此建水紫陶特地注册了商标。以便更好地保护建水紫陶这个品牌。当然让山寨陶无机可乘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真正的建水紫陶宣传出去,让大家都知道。现在在外面开店买建水紫陶的也多了,北京、上海还有专门的建水紫陶店,甚至还有到国外开店的。我们相信,建水紫陶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

网站名称:紫陶阁

备案号:滇ICP备14005210号-3

联系我们 :微信号(zitaoge888)

移动版本:http://m.zitaoge.cn/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880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