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定制紫陶入驻名人堂投稿

百家争鸣——浅谈紫陶文化

发布者:阁主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0-03-20 09:04

陶,非建水所独有。何以其经过千年工艺流变而最终以紫陶的结晶位居四大名陶之列?紫陶工艺到底是“土生土长”,还是与一些历史机缘密不可分?在这小小的一方陶器之上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印记?

众所周知,建水陶的历史悠久,其历史渊源超过了建水1200多年的建城史。建水紫陶研究会主席谢恒认为,早期建水陶主要是“低温夹砂红陶”,在红河两岸一般采用堆烧的方式,烧制温度低,大概700℃左右,且泥料粗糙。从现在的考古发掘看,在西汉时期出现了烧制较为成熟的陶品。而在同时期,轮制成型、上釉、造型、装饰工艺(比如压花)这些制陶工艺应该是最早在中原,包括江浙一带已经较为成熟。

应该说,夹砂红陶作为建水紫陶的雏形更多只是日用器具,其技艺也应该更多是原住民经过漫长的摸索所积累。那到底是哪些因素促成了建水陶的嬗变,让今天的紫陶呈现出文人意趣和独有的美感?

在建水紫陶的研究者罗永昌看来,建水紫陶留给外人最深刻的印象主要包括了阴刻阳填、无釉磨光和残贴等三个方面。罗永昌认为,建水紫陶最有特点的就是残贴工艺,而残贴这一工艺明显借鉴了中原艺术的表现形式,建水老一辈的工艺艺人从中得到启发,把它用于建水紫陶上,经过发展进而成为建水紫陶区别于其他的鲜明特点。无独有偶,向进兴也对紫陶的残贴工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残贴吸收了国画“锦灰堆”的画法。

“锦灰堆”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并非建水人所创,但是被建水紫陶艺人用于紫陶装饰后就产生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充满残缺美的残贴,这就是建水紫陶的借鉴与创新。

借鉴和创新从何而来?谢恒给出了答案。长期以来,建水在滇南的军事、政治、文化地位极为重要。西汉时就是昆明通往南亚的主要通道,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之一”,历史上完整的叫法叫“通海路”,建水境内成为步头路。建水从西汉开始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明朝将江浙一带的大姓迁移到滇南一带,带来了先进的手工艺技术,包括了复杂的、完整的制陶工艺。

史载,光绪二十年,建水知事咸顼也曾带领陶瓷工匠对建水陶进行改进。“窥一斑而知全豹”,正是建水与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促成了建水制陶工艺的借鉴与发展;也正是中原文化和边地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才让制陶这一古老的技艺在今天焕发出夺目的光辉。

当然,除了制陶工艺的借鉴和创新,中原文化也实实在在影响了建水陶的装饰。向进兴在《诗书画印在建水陶中的演绎》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建水陶是在陶装饰中把中国的诗、书、画、印演绎得最具特色和品味的。建水陶运用刻填工艺再现中国书画的笔墨情趣和文人情怀。建水陶上书画的韵味与格调是其他陶瓷不可比的。它不像瓷器华丽有余而厚重不足,瓷器虽然是直接用毛笔书画但是缺少了古朴的天趣。也不像紫砂那样以刀带笔刻而不填,紫砂的以刀代笔欠缺了用笔的情与味。刻而不填则欠缺了用墨的情与韵。可以说建水陶是这两者的中和体,集两者之优而大成。”

诗、书、画、印中国文人独有的语式,被建水文人巧妙地运用到紫陶装饰上来,这与建水崇文重儒的风气大概是分不开的。建水本为边城,然而历来是滇南的文化重镇。历史上的江浙移民带来的文化熏染,加之杨慎等文化名人都曾流连其中,自然为建水陶的装饰增添了浓厚的文人味道。

在器型方面,向进兴认为,“建水陶的器型有着我们云南的朴实、古拙、大气的特质,装饰则运用中国传统文人书画之精微。两者和谐而统一,古朴的云南器型中却透露着江南的清雅文人之风。”

罗永昌认为,建水紫陶一直都是建水人在做。从老一辈的向逢春到王定一,一直都是建水人在做陶。在我看来,建水陶作为“土生土长”的边地文化产品,器制作者也基本是建水人,然而当中原和江南文化“紫气东来”与建水的边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时,也自然影响到建水陶的制作者们,工艺的改进、趣味的提升,建水陶终于在道光年间借助烟斗实现紫陶工艺的爆发和突破,最终让中原的制陶技艺和中原、江南文化借助紫陶这一载体而呈现出建水特色。

吾尘草堂孔凡庚紫陶创作随笔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43
建水熊小勇和他的建水广惠源陶艺馆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69
建水刘跃和他的紫陶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67
陈绍康简介及建水紫陶代表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54
建水紫陶何永鑫介绍及紫陶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52
建水紫陶名家苏佛涛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84
建水紫陶何锦老师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71
建水紫陶黄新国大师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71
肖巍-国家工艺美术师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36

网站名称:紫陶阁

备案号:滇ICP备14005210号-3

联系我们 :微信号(zitaoge888)

移动版本:http://m.zitaoge.cn/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8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