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定制紫陶入驻名人堂投稿

建水紫陶的失落与希望

发布者:阁主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0-04-13 08:15

▲大学刚毕业的黄倩对建水紫陶的未来有着乐观的期待,她的身后是建水碗窑村,街道两旁开满了紫陶店,木忠陶坊也在其中。

「安分守己的孩子」,这是黄倩的支付宝昵称,但她说自己并不安分。她从小跟着父母在云南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进进出出,学大人们光着脚丫踩泥巴,嘻嘻哈哈跑到拉好的陶坯前,故意把它们都推倒。她还记得老厂的地板铺着瓦片,两边堆着高高的柴火和烧出来的残次品,大人们揉泥巴的样子像在揉面团,他们从里面挑出杂质和揉不化的泥巴弹到墙上,满墙都是一小颗一小颗红色的泥土粒,她在这些东西中间跑来跑去,踩到地上的碎瓦片滑倒,大人们便把她抱起来去看烧窑。十几年过去,父母亲当年的同事见到她,还会开她玩笑,说她是老龙窑里烧大的孩子。

摄影:庄严   撰文:郭婧雅

手艺六代相传

现在老龙窑还在,但是被保护起来,成了像景区一样的存在。陶厂也在2011年被迫改制。厂房拆掉后,在原址上重新建起商业街,叫建水紫陶一条街。黄倩小时候看到的那些窑都推倒了,高高的烟囱也没了,一切都是新的、统一规划的,这令她怅惘。

比黄倩更感到失落的,是她的父亲黄木忠——建水紫陶六位非遗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位。

▲黄木忠是木忠陶坊第六代传人

黄木忠12岁不到就跟着父亲在厂里学习,15岁正式进厂工作。改制那年,他43岁,陶厂就像是他的第二个家,他在厂里度过了自己的前半生。厂倒了,漫长的时光也随砖窑轰然倒塌,戛然而止,以前的同事纷纷改行,他和妻子回到自己家位于碗窑村的工作坊,埋头继续做陶。

黄家从1821年就开始在建水做陶,交棒到他这里已是第六代。祖上有过辉煌。从粗陶制作进入紫陶器具时代,可以说开始于黄家第三代传人、黄木忠的曾祖父黄占林。黄占林把紫陶用于制作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的烟斗和汽锅,无形中推动了紫陶的发展,他也因此获得了「泥王菩萨」的称号。黄木忠承继了这份家业。除了做陶,他没想过做别的。除了做陶,他的生活里也几乎没有别的内容。

▲黄木忠的妻子杨庆芬也来自建水当地的制陶世家

但他毕竟成长在一个新的时代,既受到传统紫陶的技艺培训,也受到了现代艺术的美学熏陶。国营工厂由于体制问题,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个人创作的自由度。2006年,他在碗窑村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坊,就叫木忠陶坊。不需要去陶厂上班时,他就待在这里继续拉坯,做自己的创作。

但日子并不好过。建水紫陶走不出去,外面的人对它知之甚少,当地人也不喜欢用,满大街都是替代它的便宜瓷器。陶厂效益一年不如一年。黄木忠还记得2007年的时候,黄倩考上了建水一中,学校要学生一年交4500元的赞助费。他和妻子每天工作到很晚,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个月也就五百多块,日子可以说是穷困潦倒。给女儿转校吗?那可是当地最好的中学。思前想后,夫妻俩咬咬牙还是交了这笔钱。

▲建水当地特有的五色土

这样的生活,黄木忠怕了,以至于几年后,黄倩跟家里说想去学艺术,以后也要做紫陶,他不同意。女儿有出息,成绩一路都很好,这就更不应该跑去学艺术,也不该去从商,毕业后考个公务员,安稳过日子才好。当时,有几个在木忠陶坊做创作的美院老师听说了这件事,都劝夫妻俩要支持女儿的志愿。他们说,黄家祖辈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把紫陶技艺丢掉,现在紫陶有名气了,黄木忠更有责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是的,建水紫陶有名气了,它终于等来了走出建水的机会。2008年,建水紫陶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木忠也被选为非遗传承人,那一年的上海世博会,他带着木忠陶坊的作品一起去参展,被更多的人认识。第二年,几位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找他合作,为北京宋庄艺术节烧制了千余件作品。这批作品颇获行家好评,也吸引了徐悲鸿遗孀、廖静文女士,她授权木忠陶坊将徐悲鸿生前画的一匹马烧制在陶器上,黄木忠烧了一对紫陶瓶子,廖静文甚是喜爱,题写了「木忠陶坊」匾额,作为馈赠。这之后,有些美院的老师也闻名前来,有位从中央美院来的老师,为了跟黄木忠学习制陶,在建水待了两三年,后来索性把父母也接过来,不回去了。

▲和泥

紫陶藏有乾坤

非遗意味着人文艺术,也意味着生意。很快地,人们从景德镇、四川和北上广涌进来,纷纷在碗窑村开店设点,做起紫陶生意。外地人擅长营销,他们自己做器面装饰,其他工序就交给私人工厂去做,成本一降下来,市场一下就被撑开了。这样的局面,加速了建水工艺美术陶厂改制的脚步。面对这一切,黄木忠依旧沉默寡言,沉浸在做陶里,别人说什么基本听不见,好像有一个自己的世界。

手工做一个陶器需要上百道步骤,按黄倩的说法,从拉坯开始到最后打磨完放到柜子上,要经过工匠的手拿起放下上百次。比效率或比价格,木忠陶坊在周围这些店铺中都没有明显的优势。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生意人,建水紫陶得以迅速被更多人认识和接受,黄倩认为,回过头来说,这也算好事一件。先让消费者知道建水紫陶是什么,当他们想追求有独特风格的产品,木忠陶坊就是选择之一。

▲拉坯

有一回,客人到店里来,看中一个水罐,问了价钱后觉得贵,又去村里别的几家看看,没一会儿转身回来,跟黄家人吐槽,说你们这条街的东西是不是一个厂家生产出来的,看上去都一样。客人最后还是买走了那个水罐,因为看着和别家的不同。

不同,就对了。黄倩说,手工做出来的陶,和工厂模具生产出来的,怎么能一样呢。祖辈传承下来的文化和技艺,如今都体现在一个一个烧制完成的器物中。在黄倩心里,这是底气。

▲快要失传的空心刀雕刻技艺

她请母亲为我们演示空心刀雕刻。空心刀是一种锥形针。黄倩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懂得这门技艺,她自己也不会使,这是练出来的,当年在陶厂,她母亲每天要用空心刀在坯体上刻梅兰竹菊三百朵,熟练了以后,线条和深度都可以根据经验来掌握,雕刻起来行云流水。

建水紫陶也可以素面,不需要图案装饰,但「阴刻阳填,无釉磨光」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工序,使它能与别处的陶器区分。比如磨光。建水紫陶不上釉,器面光泽完全靠石头一遍遍打磨出来。石头粗细不同,打磨的次序也不能乱,凭摩擦的声音和手感判断光泽程度,要哑光,磨的时间就少一些,要亮,就继续摩。最后一遍抛光,陶器完全浸泡在水里,拎出来的那一刻,器面如水般丝滑。

▲填泥是建水紫陶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不打磨也可以,市场有一部分这样的需求。不打磨的也叫建水紫陶,因为泥坯用的是建水特有的五色土。早些时候,不同的制陶世家各有自己取土的地点。黄倩的父母就分别来自当地两大家,黄元记和杨元记,他们取土的地方就叫黄家冲和杨家沟。现在因为泥土必须节制开采,所有人取土都只能集中在附近的山里。

大概是五色土的关系,建水紫陶的含铁量特别高。它能软化水,黄倩说。她告诉我们,曾经有个青岛的客户买了他们家的陶罐,从此只用在陶罐里放了至少两天的水来泡茶。黄倩还说,建水紫陶和普洱茶是绝配,能使普洱茶茶汤呈现出最佳的质量。他们还为此开发了一款带有湿度计的茶罐,可保放在里面的茶叶一年四季不受潮。黄倩还说了很多,如数家珍,对紫陶真心热爱。

▲雕刻

年轻人的喜好

临近中午的时候,黄倩领着我们走在建水紫陶一条街上,商铺大多还未开门,临街一间铺面门口的一串彩色纸灯笼耷拉在卷闸门的一边。整条街看起来懒洋洋的,还有点冷清,但据说一到下午特别热闹,两边停满了车。

▲紫陶的烧制就在木忠陶坊门店的后面

两三年前,黄家在这条街上以一平方一万元的价格购置了一块地,盖了一栋六层小楼。三楼以上自住,二楼是工作室,一楼则是对外开放的铺面,他们管这里叫「新店」。一进门,黄倩就引我们去看当年陶厂留下来的一些产品。「你看这些器型就比较笨拙。」她指出这点,还提醒我们器面上留有因当时的技术缺陷导致的瑕疵。新旧一下就对比出来了。那些陈列在最显眼位置的,是黄木忠后期的作品,灵巧优美,黄倩说,这些是父亲比较有突破性的代表作。

▲黄倩小时候的画作被她妈妈烧制成紫陶

所谓突破,看的正是器型和装饰。在黄家,黄倩擅长装饰,黄木忠以拉坯见长。刚开始时,父女俩谁也看不惯谁,女儿嫌父亲古板,老爱画那些古典传统的人物山水画,父亲则觉得女儿不像话,父亲会说,你画的是什么啊,没有人会在紫陶上面画这个的。黄倩才不管那些,她喜欢简笔画和几何图案,这是年轻人的自我表达。

▲木忠陶坊出品的标识

黄倩觉得自己未来应该主攻年轻人市场,她相信这是个趋势。她以后是打算全职做自己作品的,以工作室的模式来运作。她向往那样的生活,快乐地做陶。父亲对她说,年轻就要到处去学习,看看别人做的东西,不管对日后风格的形成还是人生经历的丰富都是好事,阅历多了,做出来的东西就会更好。这些话,黄倩都听进去了。她今年刚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正准备报考景德镇陶瓷大学的研究生。

对于未来,她跃跃欲试。

吾尘草堂孔凡庚紫陶创作随笔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43
建水熊小勇和他的建水广惠源陶艺馆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69
建水刘跃和他的紫陶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67
陈绍康简介及建水紫陶代表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54
建水紫陶何永鑫介绍及紫陶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52
建水紫陶名家苏佛涛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84
建水紫陶何锦老师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71
建水紫陶黄新国大师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71
肖巍-国家工艺美术师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36

网站名称:紫陶阁

备案号:滇ICP备14005210号-3

联系我们 :微信号(zitaoge888)

移动版本:http://m.zitaoge.cn/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8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