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定制紫陶入驻名人堂投稿

宋代建盏垫饼文化解析

发布者:杨阁阁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0-03-12 10:28

宋代瓷器的烧造方法中,主要有两种烧制方法,一种是覆烧,如定窑。还有一种是仰烧,例如汝窑、建窑,用这种方法。具体来说,覆烧也称反烧或伏烧,其方式方法是是把碗盘一类坯件反扣在窑具的支烧,分为釉口覆烧和芒口覆烧两种。覆烧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增加每窑的装烧量,降低成本。但是最大的问题即口芒,不堪用。因此,北宋时期发生了瓷器史上的“弃定用汝”事件。

比如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这件事,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后世明代黄一正在《事物绀珠》和清代唐铨衡的《文房肆考》也都提到了“定瓷有芒,不堪用”这一事。“定瓷有芒”中的“芒”指的是什么?陶瓷界普遍认为,“芒”是指芒口,芒口俗称毛边,是指盘、碗在入窑烧制前去掉釉的一圈边口所露的胎骨。陶瓷问世以来,均为仰烧,即去掉底足一圈釉,称为涩足。但是从北宋中期开始,定窑开始采用覆烧技术,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将碗、盘类器物扣过来烧,垫圈组合的匣钵高度仅及一般仰烧匣钵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因它能节省窑炉空间,同时烧制多件瓷器,降低烧造成本,提高工作工作效率,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次重要技术革新,所以被许多窑场仿效。

但是覆烧法有一个很大的缺陷,烧制出的瓷器口部没有釉色,露出瓷器本身的胎骨,也就是“芒口”,需要用金、银、铜等金属包住口沿,在使用时避其芒刺的同时,又使得瓷器更为富丽华贵。到了宋徽宗时期,朝廷以定窑瓷器芒口这种工艺上的缺陷为借口,弃用定瓷而大力发展了汝瓷,汝瓷在解决芒口这件事情上,则采用了仰烧,为了解决瓷器底部与匣钵的结合问题,汝瓷创造性的采用了支钉烧,即由垫饼或垫圈这种支烧工具托住器物底部,在窑炉中进行烧制后留下的痕迹,这也是为何汝窑瓷器通常在器物外底带有3-6个支钉痕,其原因就是因为垫饼和垫圈上面都带有3-6个小乳钉,乳钉的尖端部位直接接触汝瓷底部,所以会留下痕迹,而且汝窑的支钉非常细小,所以俗称“芝麻钉”,人们往往以支钉痕作为判定是否为汝窑瓷器的最重要特征。

在解决瓷器底部与匣钵的接触问题上,建窑并没有走定窑和汝窑的路子,而是创造性的走出了自身的路子,即采用仰烧,采用垫饼来解决瓷器与匣钵接触的问题,且更为有效的提高了劳动效率的同时,还以为的产生了建窑特有的垫饼文化。

当代研究认为,建窑发展到北宋初期,建窑烧制工艺大大改进,开始使用漏斗形匣钵烧制建盏,最大化地利用了窑室内的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建盏的产量。因此,建窑所采用的匣钵也被称之为建盏的“保护伞”。但是匣钵的功能固然重要,建窑垫饼却是建窑采用匣钵成功烧制而解决了仰烧问题最为关键的物件。

建窑窑工发现,在建盏与匣钵之间,为了不让二者黏底,在装窑过程中,采用了与建盏坯胎、匣钵材质一致的泥料制作垫饼,非常稀的黄泥揉成垫饼,放置于匣钵底,在将建盏坯放置在其上。为何要选择和建盏坯胎、匣钵材质一致的泥巴呢?道理很简单,其目的是确保匣钵、垫饼、建盏坯在窑火高温过程中的收缩比例是一致的,而且没有这种泥料不仅不黏建盏底足,也不黏匣钵,烧制后绝大部分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物件,取出盏和垫饼后,一些完整的匣钵依然可以使用。也就是说,每一窑烧制多少件建盏,就要制作多少个垫饼。垫饼不能重复利用,用完即废,下一窑重新制作。因此,有人说数清了建窑遗址的垫饼,即知道历史上烧制了多少件建盏。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相当多的垫饼经过历史的风霜雨打,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建盏坯在摆放在垫饼上时,也需要一些技巧。首先,需要在垫饼表面撒一层窑灰,再将建盏坯胎放置于垫饼之上,这样垫饼与盏底足有了窑灰的分隔,极大地减少了黏底问题。在摆放盏的时候,窑工一般会稍微用力压一下建盏坯,使得建盏底足稍微陷入垫饼之中,增加建盏在匣钵中的稳固性。恰恰是这个动作,让带款识的建盏底部文字全部倒印在垫饼之上。因为建盏底款识阴文正字,倒印在垫饼后形成了阳文反字,成为了所有使用垫饼仰烧瓷器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也是为何相当多建盏人收集垫饼的原因,因为通过对带字建盏垫饼的解读,读出的是垫饼之上建盏所蕴含的故事,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不仅如此,建窑垫饼在尺寸上也极其丰富。窑工在劳作中不约而同的形成了一条规律,即垫饼随着建盏的尺寸大小变化而变化。例如,对各种垫饼分类可以发现,最小的垫饼一般直径仅有一厘米长,用于摆放口径8厘米以下口径的盏;而数量最大的垫饼一般长度是2-3厘米,这类垫饼应当是摆放口径12.5厘米的标准器盏,窑址中这种尺寸的垫饼数量十分巨大;第三类是大型建盏所用的垫饼,直径达到4-6厘米,厚度也是前两种的数倍,特别厚重。在形状上,建窑垫饼全部为手工制作,非模具生产。令人意向不到的是,所有的垫饼都出奇的圆,非常的规则,很少有变形的,说明窑工在制作时除了态度非常认真外,也展现了其垫饼制作工艺娴熟。

但是也有极其少的存在一些现象,即垫饼两面都有字,或者文字重影。为什么两面都会有字呢?首先排除了重复使用的可能,垫饼一旦使用,硬化之后,哪怕再度使用,另一面的文字不可能形成。其原因只有一个,即窑工在摆放垫饼和建盏坯胎时,十分注重二者的结合度是否稳固。一旦发现不稳固,立即将垫饼翻过来再次摆放,再将盏摆放到最佳稳固位置为止。但是这种现象特别少,垫饼与盏在匣钵内非常容易快速找到稳固的位置。因此,只有这种原因方才能说明为何少量垫饼会发生两面都有字或文字重影现象。

而在工序上,垫饼制作于装窑环节,这个猜测非常好理解。应当是专门的窑工生产制作,而且这个工序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儿童或学徒即可参与垫饼制作。制作好的垫饼立即放置到匣钵内,另一名窑工随即摆盏,采取流水作业,大家不断动作重复,生产环节相对也较高效。

那么,我们不得不产生一个疑问:建窑为何要选择垫饼烧造建盏呢?鹧鸪君猜测,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垫饼方式非建窑所独创,选择垫饼烧制有可能是借鉴龙泉窑的烧制办法,垫饼是隔离建盏与匣钵最佳有效物件;第二是制作垫饼所需要的原材料原料易得;第三是垫饼技术十分简单,主要是垫饼生产制作十分简单,相对于支订制作难度低多了;第四是非常有效的提升了劳动效率,无需先烧制支订,垫饼直接使用,极大地节省了工作难度和时间成本;第五是节省了窑炉的空间,增加了产量;第六是提升了建盏成品率,这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建盏需高温烧制,支订烧制肯定极其容易变形,导致瓷器成品率降低。而使用垫饼相对减少了这方面的问题,有效的提升了建盏成品率。

不难看出,小小一垫饼,包含着宋代建窑巨大的信息量,建盏的成功烧制没有了垫饼,或者采用其他办法,必将不可能有如此高的成就,这背后再次展现了建窑匠人的过人智慧。尤其是这些带字的垫饼,为建盏文化的保留无形中增加了一份物证,增加了一份分量。在瓷器的历史中,几乎没有哪一窑口的垫饼能够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这份殊荣几乎建窑独有。

纪豪杰 —— 巧夺天工《葡萄桩》
宜兴紫砂阁主   阅读量:165
助理工艺美术师-蒋雪琴
宜兴紫砂阁主   阅读量:95
焱壶人物志|包亚军的紫砂艺术
宜兴紫砂阁主   阅读量:123
【隽器】— 仕女江山组杯·王龙泥绘
宜兴紫砂紫砂在线   阅读量:151
紫砂壶鉴赏——重霄石瓢马踏飞燕
宜兴紫砂重霄紫砂堂   阅读量:99
黄美娟 | 吉祥天宝象耳赏瓶
宜兴紫砂阁主   阅读量:133
正器典藏 | 潘持平 • 《黑虎》
宜兴紫砂阁主   阅读量:186
百色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千年古陶城调研
钦州坭兴陶利力   阅读量:153
坭兴陶泰斗刘明洲的刀刻人生
钦州坭兴陶阁主   阅读量:137

网站名称:紫陶阁

备案号:滇ICP备14005210号-3

联系我们 :微信号(zitaoge888)

移动版本:http://m.zitaoge.cn/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8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