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定制紫陶入驻名人堂投稿

【非遗传承】建水紫陶:超越泥土属性的人文情怀

发布者:阁主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0-07-18 15:53

几千年过去了,从徒手捏制到泥条盘筑到轮制,从无窑到有窑古老的制陶技艺依然在云南民间民族生活的角落中默默守候着,作为一张民族文化名片,不断地传习中华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水紫陶产生于清末,是在明代粗陶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紫陶在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建水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建水紫陶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建水县位于红河州西北部的一个山间小盆地中,海拔1330米,属于热带气候。这里地形平缓,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县境处于云南山字形结构前弧地带,地形构造复杂。建水县碗窑村以西有一座五彩山,山上分布有七种颜色的泥土,这些泥土质及其细腻,含沙量少,并呈现出天然胶泥状,是做紫陶的最好原料。

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云南通往安南(越南)的中转站。便利的交通使得偏僻的建水县能够很好的与外界交流,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此外,这里居住着彝族、白族、傣族、苗族、回族、瑶族、布依族、哈尼族、独龙族等2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其中少数民族占31% 。中原文化、外来文化、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这里出现了文化背景相异且包含有不同艺术风格特征的各种民族民间工艺品,如日常生活用品、民族服饰及其他装饰品等都有不同的图案、图纹、图腾、符号等文化元素,它们或多或少地被运用于建水紫陶的创作中,为建水紫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水县制陶工艺的出现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1988年在燕子洞发现的陶饰、陶坠、陶片,经考古专家考察鉴定,确定为35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产品;而1982年从建水县及龙岔河西汉古墓出土的陶片,经鉴定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时代的产品。从建水古城北郊碗窑村古窑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大量陶瓷残片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建水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

至今在碗窑村的一段河埂下还埋藏着这种窑里烧出的盆、瓮、缸等小型无釉厚壁粗陶器。在建水紫制作工艺中,还保留了一种较为古老的制陶技法—“刻填装饰”与“无釉磨光”,这种技法工序复杂,对陶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手艺的要求,因此,在中国大多数的制陶业中,这种技法已基本被淘汰,而在云南建水紫陶中,这些古老法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延续。因此,古老的制陶工艺为云南建水紫陶的制作提供了深厚的工艺理论及创作基础。

2

建水紫陶的原料主要取于建水碗窑村后特有的陶土,建水境内有优陶土2000万吨,陶土的颜色有红、黄、青、紫、白5种不同颜色。紫陶泥有较强的韧性,待烧制后又有较强的钢性,硬度较高,不易损坏。与其他陶瓷不同的是,建水陶瓷采用无釉磨光,陶器烧成后用鹅卵石精工细磨抛光,使之质地细腻,光亮如镜,轻轻敲击有金属之声,有“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磐”之说。由于采用无釉磨光这一独特工艺制作,各类紫陶具有耐酸、抗碱、透气、防潮和保湿等特点,因而茶壶泡茶不变味,茶缸贮茶不变色;花盆栽花不烂根,花瓶插花经久不腐花常鲜;器皿盛食隔夜不馊。尤其是汽锅蒸食物营养充分保存,味道鲜美可口。同时,建水紫陶在实用的基础上又考虑了形式的美感,其质地细润,光亮鉴人,敲击如磐,造型优美,古朴优雅。那么它的制作流程是怎样的呢?

制作流程

选土。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内,通常采用五颜六色的天然泥料。坯料先进行淘洗,流下细土,自然晾干后再经过人工粉碎、筛土、揉捏等炼泥工序,制得所需要的坯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制坯。建水紫陶仍沿用传统的制陶工具,在陶车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拉坯是整个制陶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器型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拉坯。对毛坯的质量如厚薄,杂质等进行检验,主要凭眼睛看,把不合格的删除。

检验毛坯。对毛坯的质量如厚薄、杂质等进行检验,主要凭眼睛看,把不合格的剔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装饰。对毛坯采用描花、刻花、模印等手段进行美术装饰。一般由书画功底厚实的师傅或书画家完成器型上的书画描绘工作,再交由工艺师用道具进行阴刻。这种装饰手法是建水紫陶的一大亮点。通过这种手法进行丰富多彩的装饰后,坯体的外表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修整。在完成阴刻的坯体上进行填白泥、刮平等工序,此时书画部分为白泥,而陶体部分为深色紫泥,把坯体修整光滑后就可进行定性、干燥。

烧窑。把经过干燥的坯体放入窑中焙烧,以前的窑一般为竖穴窑,现在通常为烧煤隧道式,有的陶厂已采用电窑。传统的窑炉炉温控制为1150℃,一般烧几个小时就可以了,坯体约收缩17%,并有一定的废品率。

磨光。用不同质地的油石对烧成后的紫陶进行手工打磨,又分粗打和细打,这是最费力的一道工序。最后以陶器表面呈现自然光亮为佳。

3

建水陶瓷的发展历史悠久,可分为这么几个时期。

转型初期。清嘉庆末年至清道光丙午年(公元1816-1846),这个时期是建水紫陶由粗陶转变为细陶的第一个关键阶段,建水紫陶独特的“无釉磨光工艺”在这个时期形成,建水地区的陶瓷业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复苏。十九世纪初期,由于战乱等因素的影响曾一度中断的建水陶瓷业获得了另外一个发展的机会,从清嘉庆年间鸦片就开始源源不断地由中原地区渗入内地,至清代嘉庆末年鸦片烟馆已遍布整个建水城区,全城有大小烟馆十数家,从装修富丽堂皇大烟馆,到低级的小烟馆,都急需增加烟具,这一时期碗窑村有几家陶厂开始尝试模仿鸦片烟枪上的金属烟斗烧制出一种直径约在8-9厘米,厚度3-5厘米,中空,外形酷似圆饼状的粗质陶斗,最初几年烧制出来的陶斗由于质量粗糙,虽然价格低廉,但销路一直不好。

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47),有一部分陶工开始尝试着使用当地一种较为特殊的质地较硬的河石给陶斗毛坯进行手工打磨,经过河石打磨后的陶斗表面变得细腻光滑,并且价格低廉,因此销量开始逐步增加,而后,随着市场需求量的逐步增大,陶斗的销量扶摇直上,于是碗窑村大部分窑厂开始成规模生产陶斗,建水地区的制陶业开始复苏。

转型中期。清道光丁末年到清光绪丁亥年(公元1847-1887),整个过程大约经历了四十年,这个时期是建水紫陶由粗陶转变为细陶的第二个关键阶段,建水紫陶独有的“彩泥刻填纹绘工艺”形成于这个时期,建水地区的制陶业也在这个时期得以迅速发展。

清道光年中后期,一部分陶工开始尝试着在陶斗表面进行装饰,他们把中原地区一些民间广为流传的图案如蝙蝠、寿桃、回纹、云纹、瓦当纹、八仙纹等,使用阴刻的方法将这些图案刻制于斗面之上,再填上不同的彩泥,待陶斗阴干后,入窑烧制,出窑后的陶斗再经打磨的工序后,变得极具把玩性和观赏性。到了清道光末年陶斗上形成的“无釉磨光工艺”和“彩泥刻填工艺”已经初步形成。

工艺成熟期从清光绪十四年到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888-1948),整个过程大约经历了六十年。建水紫陶独有的“无釉磨光工艺”和“彩泥刻填工艺”在这个时期发展至成熟。特别是在彩泥刻填工艺基础上形成的“残帖”和“文人画”装饰艺术使建水紫陶在清末民初时期名声大震,这个时期建水地区的制陶业在陶斗产业的带动下空前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时期。

清光绪中后期至民国初期,随着陶斗产量和市场价格的不断上升,建水地区一些著名书画家开始介入到陶斗的装饰设计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建水紫陶产业得到了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1953年初,碗窑村37户陶工在当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组织成立了生产合作社,建水紫陶的生产方式开始由个体生产转向集体生产。1953年底,向逢春带领当地陶艺工作者制作了紫陶花瓶、紫陶汽锅等80余件作品,选送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北京主办的“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展览会举办期间,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1956年,陶器生产合作社开始设立单独的美术陶车间,专制紫陶工艺品。1958年合作社升级为地方国营企业。1964年,建水紫陶产品因生产成本高和体制问题,出现了产品滞销,濒临停产状态,之后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由云南省手工业管理局调拨专款成立“建水县美术陶合作工厂”。1977年“建水县美术陶合作工厂”更名为“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整个陶厂占地70多亩,鼎盛时期有600多名员工,所生产的“狮头牌”紫陶汽锅曾是我国著名的名优产品之一,两度被评为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云南省优质产品。从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成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陶厂生产的紫陶产品从过去的几个少数品种,发展到茶具、酒具、文具、陈设陶、园林陶、建筑陶、旅游陶等八大类250多个品种。

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建水紫陶产业并未因“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的倒闭而受到影响。相反,从陶厂跳槽出来的技术员们,在短短三至五年间,又纷纷创办、合资开办了三十多家紫陶作坊,尽管创建时间短,创办者多为资金缺乏的技术工人,但这些个体私营陶坊正在逐步形成规模,各坊主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和书画名家的合作正在重建建水紫陶的文化品味,越来越显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4

建水紫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一件件精美的建水紫陶的身影上,可以解读出数千年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巨变的轨迹,折映出汉文化与边地文化的水乳融合。因此,建水紫陶身上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不可以忽视的。

工艺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水紫陶至今仍保持全手工制作,在手工制作中,手工劳动的价值不可忽视,一件作品要经过六大道工艺流程数百道工序才能完成,这是艺人们汗水的结晶。

功能价值

陶瓷器皿步入历史舞台最初的角色是生活实用品,此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出现了具有美学与实用为一体的生活器物。在日常生活中,建水紫陶的实用价值有大量的经典素材。从炊具、文房、茶器、花器到案头装饰等领域,无不体现着建水制陶的实用价值。

文化价值

建水紫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以陶为纸,可根据器型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再次创作,并发挥建水紫陶制作的工艺特点和高温烧制的奇妙文化,使建水紫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而获得人们的追捧。建水紫陶被称为文化陶,是因为文化的注入使其超脱了实用的范畴升华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文化使建水紫陶超越了泥性而具有无限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传统中国诗、书、画、印入陶,是建水紫陶的文化特色。这种陶与诗、书、画、印的结合,有其深远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陶是人类最早的有意识的制造物,从产生开始,就一直与人类形影不离,从远古走到今天,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进步。在陶上将劳动生产的经历场景和喜怒哀乐的精神意识艺术地表现出来,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中国诗、书、画、印,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载体,一笔一画,一草一木,已经不是简单地再现自然界的物象外形,而是作者人文情愫的寄托和表达,是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语言,这种特殊性质,正好与陶的朴素的特性相吻合。

收藏价值

建水紫陶因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优良的实用功能、文化艺术结合于一身而越来越成为人们喜好的收藏新宠,可以说拥有建水优质紫陶藏品成为了大众追求,成为时尚,应该可以说“堂前无紫陶,必是俗人家”。

现如今的建水紫陶与其他行业(紫砂、景德镇陶瓷等)、手工艺品(竹、木、牙、角雕等)、艺术品(字、画等)相比,最高价位精品价格仅达到几十万,而其他工艺品中的精品价格已有达到百万甚至千万的。但从价值方面来说,建水紫陶不管是工艺价值还是文化价值并不比其他工艺品低。所以综合来说,建水紫陶精品目前价格仍属低位,还有很大的收藏空间。

吾尘草堂孔凡庚紫陶创作随笔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43
建水熊小勇和他的建水广惠源陶艺馆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69
建水刘跃和他的紫陶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67
陈绍康简介及建水紫陶代表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54
建水紫陶何永鑫介绍及紫陶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52
建水紫陶名家苏佛涛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84
建水紫陶何锦老师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71
建水紫陶黄新国大师作品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71
肖巍-国家工艺美术师
紫陶文化阁主   阅读量:136

网站名称:紫陶阁

备案号:滇ICP备14005210号-3

联系我们 :微信号(zitaoge888)

移动版本:http://m.zitaoge.cn/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8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