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定制紫陶入驻名人堂投稿

弄泥做陶多少事 梅兰竹菊写人生——访建水紫陶名师谭知凡

发布者:张存鲜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0-04-03 16:36

菊,不在春天里喧闹争艳,待百花竟放之后,独自在秋天静开。走过冬,春,夏,犹如清静淡雅的菊花一样,谭知凡捧出了白菊,紫菊,墨菊,红菊,蓝菊,如菊花品种一样多的陶作,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当代建水陶四大名家。大师级的人物,可做人却如菊一样低调,品格如菊一般高洁。

刻了一辈子的梅兰竹菊,毕生制陶,陶写人生,67岁的做陶人谭知凡如今还在做陶传艺。他的家在建水县的陈官村,家与作坊连在一起,院子里种着花,放着在陈化的泥。他领我们参观了他徒弟们的刻填后,我们坐在满是陶艺术品的客厅里,用谭知凡亲手做的茶杯品着茶,听他慢慢讲着他与陶的不解缘分。

谭知凡家的院子

一、学艺,基础是根本

1200年的滇南古城建水,素有文化之邦的一方水土,养育着这里的子弟。谭知凡的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得天独厚,小小年纪谭知凡就跟着父亲习字绘画。1969年,为响应号召,下乡锻炼。谭知凡下乡插队到建水城外一个叫新寨的地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青春在艰苦磨练岁月中,到了1973年,传来了一个建陶合作社招工的信息。

谭知凡父亲

这个合作社就是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的前身。进厂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填表。谭知凡说,我在我的表上有何特长那一栏,认真地填上了“书画”。就因为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到的这一滴滴子(一点点)特长,我很幸运地分到了美术组。组里有三位师傅,向福功、何炎华、陈开元,我跟着向逢春的儿子向福功做徒弟。那一批招进厂50名学徒工,被分别分到泥料组,烧窑组,女工基本在刻填组。

八十年代初谭知凡与恩师向福功照

自己的绘画要和产品捆绑在一起,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但是拿不拿得出手还是个问题。73年那阵,学徒工的小工资是买不起笔墨纸砚的。何炎华师傅教我,找块玻璃压在黑布上,整碗不要钱的白泥浆水在玻璃上练画,画了用抹布一抹,再画,在反反复复中小点小点的提高。那时候画上了瘾,除了吃饭睡觉,每天下班都在宿舍画,星期天跑回家呆一小阵,因惦记着那块玻璃,就和父亲说,我要回去练画了。

会在纸上作画不等于能在陶上作画。上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产品”,不是你会写会画一来就整得成的。那时精心画出来一幅给师傅看给要得,师傅一皱眉头,那肯定要不得便又重新画。在陶上作画,缸、瓶、罐、汽锅都是球状,要掌握住布局,没有半把年的功夫,是画出来也用不成的。美术组的师傅个个都教,喊我下去底下,拿杯子,罐罐,在实物上面画,只有把纸上的画摆在器皿上合适了才行,纸上功夫只是前奏。向福功师傅不善于言谈,和他讲话,得直打直的说。我画的东西拿给他看,他不出气,坐在小板凳上咂烟,咂完一支烟后,拿把刀一抹,然后重刻上两三刀,把这个东西一摆,意思是你自己看。何炎华师傅善谈,远近高低,浓淡相宜都谱给我们听。是各位师傅不同方法的教授,我一点一点学习到画陶的本领。

王羲之练字把门前的池潭变成了墨池,学习先贤的精神,我在高高矮矮、粗粗细细的罐罐上说不清画了多少,我用过的泥浆也可以填满一个小池潭了。也就是在1973年,陶艺厂接到了一张大订单,而且是出口的,厂里从上到下都忙起来了。这批汽锅、花瓶上要求画梅兰竹菊,我们整天画啊,画多了,形象在陶上,梅兰竹菊已经刻在心里。有一天,向福功老师画好梅花之后,心情特别好,就又画了一只小鸟,陶器到了刻填工序,那位师傅一看不得了,又不敢说什么,就拿着去找技术员:你看看,这是个什么东西,鸡不鸡、鸟不鸟,畏畏缩缩的。那个年代,超出范围的事情是不能做的。技术员过来发了一顿火,我们吓得不敢出气。这是当时的一个政治任务,你若是画着公鸡,就要批你尾巴翘到天上去了,若是画着螃蟹,你还想横着爬呀。所以老老实实地画梅兰竹菊。

谭知凡梅兰竹菊作品

批量太大了,用笔刻非常地慢,何炎华老师就说,我们来整个哪样?意思是琢磨着搞点技术革新。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我俩拿不同的东西比划实验,最后,找到一个东西--神奇的洋铁皮。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都兴这样喊,管肥皂、蜡烛、火柴、罐头盒叫洋碱、洋蜡、洋火、洋铁筒。剪下一条洋铁皮,制作一下,用铁丝绑一个尖角,成锥型。就是这一把空心刀,使顺手了,雕刻时,你可以放平刀、立刀、中锋、细线、侧锋,只要手腕掌握住,就连画梅花都是手腕一转,梅花瓣就出来了,以刀代笔刻出来就可以填泥了。后来嫌洋铁皮软,就改用钢锯片和钟表的发条。这一应急情况下的发明,提高工效许多倍。我问,空心刀技术事前有资料借鉴吗? 没有,谭知凡笑着说:“智慧在心里。”

洋铁皮罐头

这一制陶史上的创造,被建水县轻工局做了鉴定结论,沿用至今天。

建水城外有山,但此山非彼山,不见青翠葱绿,满目是土,土有五色,白黄紫黑蓝,天然的风景画。赏画需要眼光。那时的谭知凡正年轻力壮。星期天跟着老师傅上山挑土。每一条山脉的土是有区别的,细腻的,颗粒大的,适合做哪一类器皿的。师傅站在山坡上指点江山,他对泥料的认识是随着磨滑了的扁担练出来的,现在说每一处的土,都能分析个七八十。谭知凡说:“我现在胡子都白了,可是上山去,那里的人还认识我,见着就说,你这个挑土的又来了。”

五彩山

历史是一条波浪式的曲线,有高峰有低谷。热闹了几年后,到了1977年后,厂里困难得连27元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每人每月借给10元的生活费。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建水城谁都知道这个倒霉的陶器厂。那时没有朋友,连媳妇也找不着,到了28岁好不容易和一个女朋友见面,一听说是陶器厂的,人家姑娘扭头就走,难啊。到了八十年代初,厂子里光花盆就积压了两千多件。

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堆积的陶器

一同进厂的同事,走了、散了,为生计各奔东西。我一根筋,咬定青山不放松,半饥半饱地坚持做着陶,人钻进陶里,似乎别的都不重要。一件一件的陶品从手上经过,把每一次的想法付诸于弄泥变陶。有句话形容金子,此话用大浪淘沙做铺垫。谭知凡经受了风浪的击打,他的技艺是量堆起来的,是艰苦岁月熬出来的。

风助浪涌,更大的风浪又排过来了。改革中,建水县工艺美术厂解体了,谭知凡等师傅不得不离开洒过青春汗水的工厂。这时的离开,只是离开体制,紫陶则永远不会分离了。他们各自揣着制陶的本事,开起了工作室和私人陶坊。不破不立,这一次的大破,才有了后来建水紫陶的百花齐放。

二、提升,眼界筑乾坤

做得出原汁原味的建水陶,也有创新的作品获取金奖,但是山外青山楼外楼,不走出去,谭知凡总觉得卡在瓶颈上,难于突破。机会总是让给有准备的人。1984年,云南艺术学院根据云南省培养人才的精神,开设了云南省首届工艺美术班,陶艺厂的领导非常支持,厂里帮交每一年一千元的学费,叮嘱:“脱产学习,你就定定地在学院学习,老老实实学完了回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老校区

在艺术学院的两年,谭知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正规地学习学院开设的每一门课程,素描、国画、版画、书法,这些搞工艺美术必须通晓的基础课,以及工笔画,重彩画等专门课程。学院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外出写生,采风。同学中间也是人才济济,来自八方的学子都展示特长,相互交流。在云艺的两年,大学殿堂医好了谭知凡自称的“自闭症”。

谭知凡参加建水祭龙窑典礼

长期以来,谭知凡心里有一种按捺不住,说不清道不明的暗涌。他说:“就是想整个哪样东西又不知道咋个整的冲动。已经不满足于现状的他,想发展创新,励志上台阶。有句老话叫眼高手低,但是,只有眼高了,手才能有目标去抓,眼高了,手才会高。在听课和参观交流中,许多原来的困惑点,死结,一触就豁然开朗。学习使人提升,从做学徒工到成“家”云艺的这两年,在谭知凡的制陶路上 ,是关键重要的一环。

残贴,不“完美”中的特殊美。 谭知凡能在陶品上创作原汁原味的残贴。土生土长的他说起残贴的起源:“建水是文化之邦,写书法的人多,有一位先生在庭院里泼墨,一阵风吹来,宣纸散落一地,这位前辈弯腰捡纸,一张压着一张的书法露出来一个个的局部,他突然发现,就这样的一个个局部非常美,老先生就取一张书法,截其中一块,运用到陶器上,看似残迹,美却意蕴其中。”于是,紫陶有了一种装饰叫残贴。向逢春时代就利用我们泥料的特殊性,把书法,国画与建陶融为一体,做成文化陶。(残贴是建水陶的一大特色,残,有一种凄美,悲壮美。残贴的美则意蕴无穷。)

谭知凡师从向福功,也熟谙做残贴之道。早在1983年,他的作品《残贴笔筒》就被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并被列为珍藏品。在原来残贴的基础上,如何更进一步呢。谭知凡不停地折腾琢磨着。过去做的残贴,不论是贴字贴画,贴的只是一个平面,如果多片贴,残贴出立体感,这样一种美感就是前所未有的。建水的泥料细腻,粘滑,泥的特殊性是玩泥巴的人最爱的,一团泥在手,随心所欲。谭知凡打出来五六块薄泥片,刻、填、刮平,再放到槽箱里回软,待泥片和花瓶的软硬度一致时,才一片片贴上去的,如粘壶嘴般,小心翼翼。谭知凡做过几个多片贴的残贴花瓶,有珍藏在家中的,有建水陶博物馆馆藏的。书法,国画的六个局部同在一个瓶上,谭知凡说,这是浮雕贴。这一步的迈出,不只是从平面到立体的进步,更是理念的变化,思维的跨越。

三、晚年,新意绚如霞

稀泥,顺着指缝滑落,时光,在陶器上定格,不知不觉谭知凡竟到了退休年龄。那是2005年,一个建水紫陶发展的高峰期,紫陶在普洱茶的升温中,茶器品种增加,特殊的泥料制作的器皿,在与普洱茶的相逢相遇中,茶因器而美味,器因茶而名声大震。谭知凡人闲心不闲,要去工厂做技术指导,要带包括自家女儿女婿和许多徒弟,还要在壶、杯、盖碗上画已经画过千千万万的梅兰竹菊。但是,匠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他心中又有“搞个哪样的盘算。”要搞就搞个别人没有做过的,有新意的。

见过金链银链铜铁链,你见过泥巴做的链子环环相扣,上坠下吊的壁挂吗。谭知凡家的客厅里的主墙中间,有一幅壁挂,古色古香,既有远古神韵,又有少数民族风格,左边链子旁边挂的是书法五福献寿,右边是书法华夏永联,挂链与书法构成一个恰到好处组合。这是一件很吸引人的独特的艺术品,一进客厅,几乎所有的人都投去了第一目光。听谭知凡说,链子确实很难做,圆形、空心、环中套环。有难度、高度,谭知凡攀登上去了。

陶是单一的泥土拿捏出来的,在陶上附上书画,成为人文陶器。但是在陶器做成后,可不可以再有些突破。谭知凡有位个旧的画家朋友,就像建水人开口闭口就讲陶一样,来自锡都的朋友也是动不动就说锡。于是,在交流碰撞中,谭知凡有了新创作,他的新作荷花盘,素洁的荷花,镶嵌在锡中,亭亭玉立于陶土,朴素,银白色的锡镶边,衬托出高洁,这个作品,被蒙自锡业公司收藏。

陶与木的结合、与草编的结合、与刺绣的结合。每一种新奇的想法,都被谭知凡付诸于实践。在制陶上,想法就更多了,镂空的、分割的、多彩色调的,林林总总,壮美、绚丽,千变万化如西边的晚霞。

质是量的积累,气质是内在的表现,你读过的书,你走过的路,你做过的器都藏在你的气质里。并非是藏而不露,必然自然流露,谭知凡银须飘飘,笑容可掬,无论是见真人或是照片,绝对的艺术家形象。

图片转自微博用户“梁露予工作室”,作于2017年4月22日,在云南陶韵建水陶博物馆内举办的“谭知凡说陶论道座谈会”现场。

莫道桑榆晚,红霞缀满天。每一个新的想法,都是他往天际挂上去的一抹晚霞。谭知凡圆形花瓶做多了,就尝试做容易烧裂的方瓶。看见双耳朵的花瓶,他就把他分解为两个,贴在柱子上成为壁灯或者壁挂。

2007年10月紫陶《扁天球瓶》获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珍贵艺术品”奖。同年12月送云南省首届“工美杯”精品博览会获金奖。

2009年作品《华夏永联》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获铜奖。

2011年8月作品《般若樽》获云南省第五届工美杯金奖。同年12月,被评为云南省第四届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

2013年10月,紫陶作品《六方小方瓶》收藏于李国桢纪念馆。

2014年10月紫陶作品《无相尊》获全国百花杯金奖。

2015年6月出访法国文化周“云上梯田·梦想红河”法国艺术交流。

2016年9月,聘为“红河州政协特聘工艺美术家”。

谭知凡所画梅兰竹菊

谭知凡四十多年来,为发展紫陶工艺艰苦探索,摸索制陶的规律,深谙其道,技艺逐渐精湛,在雕刻、绘画、书法、设计、造型等方面均有很深的艺术功底,一双玩泥巴的手,一颗热爱紫陶的心,一个朴素的匠人,画了一辈子的梅兰竹菊,梅兰竹菊也写照了他的人生。

建水紫陶何广彬
紫陶名人堂阁主   阅读量:206
建水紫陶名人徐荣洪
紫陶名人堂阁主   阅读量:151
建水紫陶毛公窑毛嘉和介绍及紫陶作品
紫陶名人堂阁主   阅读量:186
建水紫陶李俊介绍及紫陶作品
紫陶名人堂阁主   阅读量:103
建水紫陶柴烧工艺大师—王宗兴
紫陶名人堂阁主   阅读量:306
建水紫陶杨鹏-上上陶主创
紫陶名人堂阁主   阅读量:88
向进兴作品及价格
紫陶名人堂张存鲜   阅读量:83
浪鬼柴烧有收藏价值吗
紫陶名人堂阁主   阅读量:109
建水孔凡庚及紫陶作品欣赏
紫陶名人堂张存鲜   阅读量:114
豆进贵介绍及紫陶作品欣赏
紫陶名人堂张存鲜   阅读量:100

网站名称:紫陶阁

备案号:滇ICP备14005210号-3

联系我们 :微信号(zitaoge888)

移动版本:http://m.zitaoge.cn/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880号